富平县城与郡治的前世今生
富平县城与郡治的前世今生
文/张金枢
富平自公元前456年秦厉公立县以来,经历了2400多个春秋。县名不断更替,地域不断变更,域内郡治变更两次,县治变更七次,为富平的沧桑变迁,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迹。
秦频阳县故址(今美原镇西南三里许古城村)
美原镇古城村
频阳县城,富平县第一座县城
据清《富平县志·吴志》载:“频阳古城,在县东北55里,秦厉公立县处。应劭云:‘在频水之阳是也。’南有王翦宅,即秦赠美田地。”说的是富平古县城在县东北方向一个叫美原镇古城村的地方。秦厉公21年(公元前456年),秦在此地第一次设立县治。东汉应劭称,因其在频水以北,故取名频阳县。古频水后更名顺阳河,因河水流向与太阳运行方向一致而得名。县城以南顺阳河流域就是秦始皇赐予王翦的良田美池,也称美原。其宅第在城南千口村,因有居民千口而命名。
展开剩余86%东华怀阳城
怀德、富平县城,富平县第二座县城
据清《富平县志·吴志》载:“怀德故城,在县西北十里处,即今怀阳城。”汉高祖2年(公元前205年),在县西北十里的东华街道办怀阳村,另置怀德县,与频阳县并存,均属内史辖。
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(公元25年),怀德县并入频阳县,属左冯翊。
西晋武帝咸宁3年(277年),富平县由甘肃彭原(今甘肃庆阳)迁至陕西,“于频阳县境怀德故城处,另置富平县治,与频阳并存。”故富平属于乔迁县,改怀德县为富平县,县治在今怀阳城。
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彭原乡富平古城遗址
流曲镇
北地郡郡治,富平第一个郡治
据清《富平县志·吴志》载:“通川故城,后魏自泥阳徙北地郡于此,流曲故城。”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8年(公元447年),北地郡治由泥阳(今耀州)迁至通川(今流曲镇)。废泥阳入富平,两县合并为富平县。
薛镇土木坊
土门、美原县城,富平县第三座县城
据清《富平县志·吴志》载:“土门故城,在明月山下,苻秦置土门护军处。”东晋十六国时期,前秦苻生(氐族)寿光元年(公元358年),在距明月山约5公里处,设置具有军事、行政管理双重职能的土门护军。该山在薛镇境内,因主峰向东南、西北延伸两脉,形似弯月,取名明月山,又名频山。土门护军的读音被民间讹传为土木坊。
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8年(公元447年),撤土门护军,并其地入同官(今铜川市)。北魏宣武帝元年(公元500年),撤销频阳县建制,析同官之一部,设土门县,隶属北地郡。隋炀帝大业2年(公元606年),并土门县入华原(今耀州),属京兆郡。隋恭帝义宁2年(618年),析华原一部,再置土门县,属宜君郡。唐太宗贞观17年(643年),再废土门县。
唐高宗咸亨2年(671年),将富平、华原各一部,于土门县故址,另建美原县,与富平县并立。土门县几经废立与更名,但立县时县治均在薛镇土木坊。
城关古城村
富平县第四座县城
据清《富平县志·吴志》载:“富平故城,西魏时置在石川河阳。”西魏文帝大统五年(539年),自怀德迁富平县城于石川河北岸,县治在城关街道办古城村一带。
城关石佛原
中华郡郡治,富平第二个郡治
据清《富平县志·吴志》载:“中华郡城,在县西南三里石川河之阳,后周闵帝置有两石人,卓立于郡门所在,人称石婆婆原。”北周孝闵帝2年(公元558年),在中华原(今城关街道办石佛原一带)设置中华郡,辖富平。
北周武帝4年(公元575年),裁中华郡,富平改属冯翊郡。隋文帝开皇3年(公元585年),富平改属京兆郡。
东华旧县村
富平县第五座县城
据清《富平县志·吴志》载:“贾志云:唐开元间,徙富平于义亭城,即今旧县地盘,古之乡亭也,里曰义林,在富平县东北十里。”唐玄宗开元元年(713年),迁富平县治于义亭城。该地属乡亭,原名义林里,在县东北十里处,即今东华街道办旧县一带。属京兆府。
唐德宗贞元4年(788年),定富平为“赤县”,直属京畿。赤县在唐代享有由京城直接管理的殊荣,可享有更多的资源与权力,体现了富平在国家治理中特殊的地位与荣誉。宋哲宗元祐3年(1088年),富平、美原二县改属永兴路京兆府耀州。金熙宗皇统2年(1142年),撤富平县治入美原,属耀州。元世祖8年(1271年),复设富平县,与美原属耀州。元世祖24年(1271年),并美原入富平县,从此再无两县并立,富平县名沿用至今。
莲湖老县城
富平县第六座县城
明太祖洪武2年(1369年),元末守将张良弼(思道)将富平县城由义亭城迁至窑桥寨(今城关街道办莲湖老县城),该寨为斩城,孤峭直立,在此挖壕沟据险守卫。明将徐达经略关中,良弼闻风,弃城而去,徐达即以窑桥寨为县治。
清《富平县志·吴志》载:明英宗正统初年,知县高应举始筑土为城,周长3里,高3丈,壕沟至城垛总高6丈,护城河深一丈,设三座城门。弘治年间,知县陈润封了西侧城门。嘉靖年间,巡抚谢兰增建城外防御设施。乙卯年发生地震,城墙倒塌。知县赵桐主持修缮,知县崔举修补四座城门,知县史灿最终完成工程,并为四门命名,东门称“华翔”,西门“荆踞”,南门称“石磐”,北门称“带温”。万历年间,知县刘兑首次创建东侧外城,改名“盘门”,并引玉带渠的水南流入护城河。
清康熙元年,知县郑昆璧再次修葺城墙。康熙52年,知县杨勤改建南门,更名为“启运”。乾隆18年,知县李世垣上报申请动用国库资金,全面修葺城墙。乾隆24年,因连月大雨导致城墙多处坍塌损坏,知县兴泰上报朝廷后进行了修补。
城关莲湖老县城作为县治,见证了元、明、清、民国、新中国、直至文革600年来的盛衰演变。县城风景如画,被誉为:东门外杜村堡万户千家,西门外连城村隔(炭)巷望厦。南门外鱼米乡稻子莲花,北门外碧水流桥上桥下。
杜村新县城
富平县第七座县城
改革开放以后,富平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由莲湖老县城开始转移至杜村、南韩、焦村一带。新县城建制城关、东华两个街道办,辖10个居委会,39村委会。面积216.4平方公里,人口23.01万人。初具现代化县城的规模。
富平县名经历了频阳、怀德、富平、土门、美原的更替;地域经历了以上地区与同官、泥阳、华原的分分合合;它分别隶属于内史、京畿、左冯翊、京兆郡(府)、北地郡、宜君郡、中华郡、冯翊郡、耀州等州郡管辖;元代则直辖于陕西省,明清隶属于西安府,民国时隶属于关中道、第三督察区,解放后属渭南地市管辖。在郡县治上也经历了两郡治、七县治的变更。这些错综复杂的变化,是记录富平历史脉动的符号与标志,进而显示了富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与作用。
文字:张金枢
图片:网络(侵权联系删)
发布于:陕西省上一篇:资本市场力撑“硬科技” 商业航天企业密集闯关A股IPO
下一篇:没有了

